分享按鈕
點燃增收『新引擎』解鎖發展『新密碼』
//shuangyashan.dbw.cn  2024-07-30 07:39:33

集賢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首席記者 楊軍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橕,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促進脫貧攻堅、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主力軍。為推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昇農業經營的管理組織水平,讓農民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集賢縣堅持把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廣帶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使農村集體經濟內生動力得到顯著增強,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下好『一盤棋』——『多點開花』全域推進

  秉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類指導』原則,整合資源、上下聯動、精准發力,以點帶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強化黨建引領。建立『黨建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模式,全面整合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實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支持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積極探索『一村一策』『一村多策』『多村一策』致富創業項目,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由數量增長向量質並舉轉變。截至目前,已完成15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換證,培育家庭農場792家、合作社714家。

  突出示范帶動。堅持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作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引領農業轉型昇級、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力量,立足『發展一批、規范一批、提昇一批』理念,打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標杆』。集賢縣太平鎮太中村種地大戶歐仁波,2020年成立了家庭農場,現年耕地達到3000畝,年產值能達到500萬元左右,吸引遠近村屯種地戶向『老歐』請教『種地良方』。

  夯實人纔支橕。堅持『合作社促產業,產業聚帶頭人,帶頭人帶群眾』理念,積極探索完善『合作社+帶頭人+群眾』運營模式,加強鄉村振興人纔梯隊建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能吃苦的新時代高素質農民和職業農業經理人隊伍。創新培訓方式方法,通過舉辦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負責人培訓班等方式,提高從業人員能力水平,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成為帶動農民致富『領頭羊』,全縣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和經營主體3600人,其中經營管理型人員120人、專業生產型人員3120人、技能服務型人員360人。

  鉚足『一股勁』——『多管齊下』全力保障

  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加強科學技術保障,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小農戶接軌『大農業』。

  提昇『機械化』水平。全力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昇級、提質增效,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技術,實現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機械化的『金戈鐵馬』,農業作業質量與效率顯著提昇,目前集賢縣農機總動力達到77.4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2.1萬臺,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12%。

  提昇『自動化』水平。鼓勵支持『千畝農田掌上耕』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大力推廣基於北斗、5G的自動駕駛、智能控制等技術在農業機械上應用,通過電腦、手機操控農機,引導農機進行直線播種,保證行距、株距、深淺一致,逐步提高整地、播種、施肥、施藥等生產作業精准化程度,實現『種田更輕松、農業更自動、收入更保證』。

  提昇『智慧化』水平。深入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數字化,不斷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投入使用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拖拉機等自動化程度高、精准作業能力強的智能農機裝備,實現全縣農業生產從『汗水驅動』向『智慧驅動』轉變,永勝農機合作社現配備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整地機、播種機、打藥機共計130臺(套),實現『耕、種、管、收』全鏈條科學種田。

  橫下『一條心』——『多方發力』全面服務

  將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破解『怎樣種好地』的有效舉措,主動作為用『點穴式』宣傳和『保姆式』服務,全力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轉變經營方式。充分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從規劃、產業、市場等多個方面入手,暢通各類資源要素流動通道,推進『大戶』轉『場』、『農場』轉『社』、『規模』促『示范』的梯度發展機制,集賢縣黑龍江旭邦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基地+農戶+合作社』經營模式,社員從20戶發展到145戶,土地流轉規模從900畝發展到8000多畝,社員年分紅達百萬元以上。

  優化分配方式。堅持多元化投入,盤活優質涉農資產,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用好用足中央和省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分配方式,著力破解集體經濟發展資金難題。

  打造特色亮點。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產業專業鄉鎮、專業村,推動特色產業從『外來訂單』向『本土專職』邁進,引導村民先後打造了長青村果蔬育秧育苗基地、雙勝村八家子菇娘采摘園、同意村『千畝鋼蔥』示范區項目等特色農業產業項目,以及『高豐大米』『永勝鮮食玉米』等多個自產、自加工、自銷售的產業基地,實現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2023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75.04萬元,村集體經濟資產總額3.55億元。

作者:    來源:    編輯:楊宏圖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 雙鴨山日報社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主辦
本網站為雙鴨山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