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縣推動農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首席記者楊軍 記者 楊啟坤 郭林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鄉村文旅融合為促進鄉村文旅產業轉型昇級、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提供了有力支橕。饒河縣立足特色產業和資源稟賦,圍繞『四基地一窗口』發展戰略目標,以四排赫哲族鄉為樣板,通過盤活鄉村農業景觀資源、生態資源、村落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全力打造生態產品高地、文脈傳承寶地、民族旅游勝地,構建出多點開花、多業融合、串珠成鏈、連線成面的農文旅發展新格局,有力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以綠色農業為基礎——構築鄉村振興『新高地』
立足赫哲民俗文化底蘊和毗鄰烏蘇裡江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綠色農業快速發展,為鄉村高、快、穩發展賦新能。
融合文化元素,發展特色農業。扶持壯大赫津谷物專業種植合作社,推出『定制農業』,發展『私人定制』優質稻花香米示范田3000畝,與湖南天勁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大米訂單500噸,進入『耕種食客』『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日常接單500公斤以上。推出『我在赫鄉有畝田』預售營銷模式,目前已與廣州、深圳、天津等地多家企業簽訂采購協議,打響了赫鄉特色優質水稻品牌。
守護漁獵文化,發展冷水漁業。成立了『伊瑪哈』赫哲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示范區』發展模式,開展名特優魚養殖示范推廣,入社農戶6家,網箱養殖鰲花10萬尾、小龍蝦130畝,初步建成烏蘇裡江名特優魚養殖基地,助力鄉村振興既留『顏值』又增『產值』。
傳承食魚習俗,發展『舌尖』經濟。依托水產養殖資源,成立『尤克勒』魚產品有限公司和黑龍江赫香魚產品公司,生產赫哲族風味魚毛、魚乾、魚罐頭等產品。『赫哲族食魚習俗』非遺傳承人注冊赫鄉『漁家樂』商標,研制特色食魚文化預制菜品4類20餘種,帶動發展『漁家樂』5家、民宿16家,戶均增收15萬元。
以民俗旅游為載體——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大力發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從『種』風景到『育』景點,再到『創』品牌,全力打造烏蘇裡江沿線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礎建設,提昇服務品質。統籌資金50餘萬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成全鄉所有宅院室外排水管道、滲井、化糞池維修改造。利用閑置宅基地打造百畝花海景觀,建設百米文化長廊、『船歌向黨』科普示范菜園和具有黨建特色的荷花池。結合『烏蘇裡船歌』鄉村振興示范區和『烏蘇裡船歌』百裡黃金旅游帶項目,建設烏蘇裡船歌記憶館、赫哲族非遺傳承中心、天鵝廣場、赫哲族特色民宿酒店、赫哲族民俗體驗區、江畔民宿、紅色研學體驗基地七個核心項目區,高標准建設四排赫哲風情旅游園區,打造『看赫哲、到饒河』民俗旅游目的地。積極推動四排赫哲風情居民改造,不斷提高承載能力,提昇旅游服務質量,目前已改造完成10戶,達成改造意願30戶。
開展節慶活動,提昇文旅體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文化根基,以赫哲族傳統節慶為載體,成功舉辦開江節、河燈節、『嫁令闊』大賽等大型活動,突出游客體驗感受,讓游客切身體驗赫哲族體育活動、品嘗赫哲族傳統美食、觀看特色民族文藝表演,旺季日均接待游客1000餘人次。
強化宣傳推介,打響文旅品牌。堅持以推進文旅產業提質增效為目標,搭乘全省冰雪旅游火爆出圈熱度『快車』,派出非遺文化傳承人到『爾濱』宣傳推介赫哲文化,成功吸引『索倫三部』、上海『小籠包』、海南『小海獅』等旅游團隊體驗感受赫哲風情。四排赫哲族鄉『農文旅』融合發展經驗做法在中國旅游新聞網、中國食品報刊、『暢賞黑龍江』公眾號等十餘家新聞媒體刊發報道。
以赫哲文化為核心——釋放鄉村振興『新活力』
創新推出『三文』舉措,成立赫哲族『文史』『文藝』『文創』專班,盤活赫哲族文化歷史,築牢傳統文化發展根基。保護非遺文史,賦能文化振興。通過建立赫哲文史資料數據庫,收集整理各類書籍、影像資料千餘冊,組織非遺傳承人錄制『說胡力』『特倫布固』和赫哲語單詞,使赫哲民族語言永久載入文化史冊並在繼承中不斷發展,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活化非遺文藝,激活發展動能。整合特色文旅各類資源,利用『伊瑪堪』傳習所、食魚習俗傳習基地、樺樹皮技藝手工坊等平臺廣泛開展傳習活動,排演赫哲歌舞,教授魚皮畫、樺皮畫制作,成功申報赫哲族非遺傳承人12類43人,打造出文化產業發展新賽道。
推動非遺文創,助推產業發展。通過深挖非遺相關產業的文化與經濟雙重屬性,建立『赫哲姑娘』魚皮手工藝合作社和非遺就業工坊,圍繞赫哲族漁獵、圖騰、圖案等元素,創作魚皮錢夾、樺木酒具等文創作品,打造『四排好物』品牌,激發文旅消費潛力,推動民族特色『指尖經濟』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