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鈕
築牢生態底色 釋放發展紅利
//shuangyashan.dbw.cn  2025-03-21 07:31:55

——饒河縣建好建強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本報記者 楊啟坤

  綠水青山映碧空,春江水暖入畫來。近年來,饒河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體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重要論斷,堅持生態保護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科學構建『六個體系』,整合林長制、河湖長制、田長制管理職能,設立縣、鄉、村三級『生態總長制』辦公室,變多部門『單打獨斗』為『一家統一』管理。

  『生態總長制』實施以來,饒河縣三級總長人數縮減70%,網格員人數縮減50%,綜合成本降低70%;依托網格體系和智慧平臺收集處理問題信息24000餘條,高效解決各類生態環境問題200餘個。走出了一條以『生態總長制』為特色的邊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新路徑。 

  『頂層設計』科學謀劃,『三長合一』全力保綠

  饒河縣位於祖國東北邊陲、中俄界河烏蘇裡江中下游,縣域耕地面積487萬畝,森林、濕地、草原、水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56%,亞洲唯一的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覆蓋全境,是全國首批命名的9個『天然氧吧』之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實行『生態總長制』之前,各級黨政負責人既要履行河湖長、林長、田長的職責,又要完成巡河、巡林、巡田任務,分工繁雜且交錯,還要跨越不同的區域,很難做到各方都能兼顧,落到最基層的村一級,各類網格員多達十幾人,基層負擔較重。此外,『三長』部門都建立指揮系統,獨立運行,存在管林的不管河、管河的不管田、管田的不管林的現象。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2022年4月,饒河縣委科學謀劃創新提出『多長合一』頂層設計,率先在縣級層面整合『三長制』職責任務,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當年12月正式將改革事項命名為『生態總長制』,2024年10月,縣生態總長制調度指揮中心成立運行。

  歷時兩年半的時間,從最初的『多長合一』,到如今的機構獨立運行,實現了人員的配備、經費的保障、科學的管理體系,也標志著饒河縣以『制』的行政管理創新,推動基層『長』的減負增效邁上新臺階。

  『六個體系』密織防線,『縱向貫通』恪盡職守

  『以前巡河、巡田全憑兩條腿,一天也跑不了幾個片區。現在縣裡給咱們劃了責任網格,邊界清清楚楚。騎上電瓶車巡邏,看到有垃圾啥的就直接運到村裡回收站統一處理。』饒河縣大佳河鄉大佳河村網格員賀學芬說。

  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饒河縣構建『六個體系』,推動『生態總長制』落地生效。

  成立『生態總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工作方案,落實縣鄉村三級生態總長108名,改革前三級總長共需363人,改革後三級總長精簡了255人。整合『三長』職能,設立縣鄉村三級『生態總長制』辦公室,實現人員集約、資源共享。打破過去多部門『單打獨斗』到現在的『一家統一』管理。

  投入使用『互聯網+生態總長制』數字化綜合指揮調度平臺。聘用村民擔任生態網格員,負責網格內的河湖林田巡護。為每名網格員配備了電動車和電話卡,生態巡護質量更加高效,信息反饋更快更准。

  制定七項工作制度,八項履職范圍,明確各級總長、總長辦、『三長』部門和網格員的工作職責。堅持從基層入手,對鄉(鎮)村級考核納入年度責任目標。對於基層網格員,縣財政每年投入60餘萬元用於保障補貼。通過星級評定的方式發放補貼,網格員考核獲得滿星的,最高每年能獲得共計4000元補貼。

  『綠色長城』賦能發展,『生態底色』助力振興

  2024年7月,網格員在撓力河濕地巡護時發現有違規放牧的農戶,涉及80餘戶近萬頭牛羊。網格員多次勸離無效後,網格員將問題反饋給指揮中心,最後由林草局牽頭,水務和農業農村局配合派出執法大隊進行驅離,同時也為養殖戶尋找圈養地和緊急備用草料,有效保護了撓力河水域的生態環境。

  經過兩年的『生態總長制』改革實踐,整體運轉更加高效。網格員下去巡護一次,就把農、林、水涉及的管護工作全都完成。開一次會,就能把工作開展的情況和問題都了解。各鄉鎮村屯真正做到一套人馬管生態,一套內業含所有。

  2024年,全縣各級總長綜合生態巡查4000餘次,開展部門聯合執法32次,整治涉農問題80餘個、涉河問題134個,處理涉林案件49起。

  如今,良好生態已成為饒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和強勁動力,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

作者:    來源:雙鴨山日報    編輯:楊宏圖
相關文章
版權所有 @ 雙鴨山日報社 黑龍江東北網絡臺主辦
本網站為雙鴨山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