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黑龍江日報記者 潘宏宇
四月的雙鴨山,黑土地上處處湧動著春的生機,科技引領、農機支橕、農藝服務等多領域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使地方借助墾區先進的管理模式、生產技術、農機裝備等優勢,全面提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力促進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昇。
全程托管、單環節托管、整村托管的合作模式,使很多農民告別了繁重的農事操勞,安心當起了『甩手掌櫃』,開啟了全新的生活模式。
深化墾地合作,共謀融合發展。2024年,雙鴨山市落實環節托管23.8萬畝、全程托管5萬畝,取得了土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戶增收、成本減少『三增一減』階段性成效。2025年,全市推動墾地合作再深化、規模再擴大、效益再提昇,力爭合作面積突破100萬畝。
合作昇級擴大托管面積
3月8日,集賢縣與二九一農場舉行墾地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共同探索推廣『一主四包』墾地合作新模式。去年集賢縣與二九一農場初步嘗試墾地合作,雙方簽約合作面積3.53萬畝,通過土地托管方式引入墾區先進技術,畝均增收133斤,增產效果顯著。今年,這一合作模式再度昇級,合作面積擴大至5萬畝。
3月19日,五九七農場有限公司與寶清縣青原鎮人民政府舉行了墾地合作『大托管』試點簽約儀式。此次合作采取兩個整村推進的方式,試點面積7.9萬畝,能夠輻射帶動周邊16萬畝土地。示范點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模式,為種植戶提供『耕、種、管、收』全程服務,確保農業生產高效運行。
自2023年開始,雙鴨山市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因地制宜、互利互惠』為原則,充分利用地緣優勢,主動與域內北大荒農墾集團下屬11個大型現代化國有農場開展合作,加快把農墾現代農業生產標准和經營模式向地方平移復制,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水平提昇。
依托『3+1』墾地合作模式,實施『農墾社會化服務+地方』行動,統籌墾地人纔、農機、農技資源力量,以土地托管服務為突破口,把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中,不斷探索推動生產方式、管理模式、農機裝備、科技應用等方面向周邊延伸拓展,示范帶動提高單產水平。
雙鴨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與北大荒集團的合作,精准發力,靶向施策,推動墾地雙方形成更多合作成果。通過強化組織、政策、人纔三重保障,務實有效推進墾地合作。截至目前,墾地雙方已達成合作面積89.21萬畝,其中全程托管22.42萬畝,多環節和單環節托管66.79萬畝,整村推進落實8個。
創新模式提昇糧食產能
『目前,集賢縣實行的「一主四包」墾地合作模式是以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主體,農場提供社會化托管服務「包種」,政策性銀行「包錢」,種植業保險和期貨「包賠」,政府「包收」,整合多方資源為農業生產增添活力。』雙鴨山市農業局負責人說,雙鴨山市不斷探索多種墾地合作新模式,打造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高產攻關典型樣板,輻射帶動糧食大面積單產水平提昇。
雙鴨山市堅持多種合作模式相融合,以農民自願為原則,采取部分環節托管,有效利用自有農機裝備等資源的同時,探索推廣『全程托管、產量保底、投入包乾、多收多分』的合作模式,依托農墾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開展托管服務,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情況, 深挖墾地雙方合作潛力,合作研究探索可銜接家庭經濟、壯大集體經濟、帶動合作經濟的新模式、新業態,建設靈活高效的合作模式。
聚焦提昇糧食作物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集成推廣,促進糧食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以高標准農田建設為平臺,加大對合作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整合資金集中力量開展土地平整、農田水利、土壤改良、機耕道路、配套電網林網等建設和改造,提昇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現有耕地質量,為規模化集約經營奠定堅實基礎。加大玉米、大豆、水稻等主糧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選育支持力度,加力培育科技創新平臺,加快選育高產優質新品種,分區域、分作物推薦高產適宜品種。墾地雙方實現區域先進農機設備的共享和優化利用,特別是大馬力拖拉機、進口精量播種機、超高速插秧機、農用無人機以及導航輔助駕駛設備等先進農機具的應用,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示范引領助力多方共贏
在寶清縣七星河鄉楊樹村玉米春播作業現場,農機轟鳴,一派繁忙景象。五九七農業發展部王長征和第一管理區主任孟德海化身『田間管家』,手持測量工具仔細調試播種機械的苗帶寬度與播種深度,對每一個技術環節都精益求精、嚴格把關,確保播種質量。
集賢縣建設了墾地合作示范帶和千畝『玉米高產栽培示范區』;寶清縣與4個農場簽訂合作協議,打造了61個綠色高產高效單產提昇示范基地;饒河縣以1200畝墾農40大豆示范區為載體,創建了縣級高標准種植全程托管示范方,吸引周邊近4萬畝耕地加入全程托管,形成了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2024年,全程托管給農墾的玉米、大豆、水稻地塊,平均畝產較周邊常規地塊高60?75公斤,平均每畝增收100元以上,糧食生產取得了土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戶增收、成本減少『三增一減』階段性成效。
在墾地合作過程中,打造墾地合作高產載體,建設墾地合作示范帶、高產示范區、技術指導示范點等,並通過召開專家講座培訓會、春耕生產現場會、示范區觀摩會等,引導種糧大戶、農民科學選用優良品種、采用先進技術,推動將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為持續放大典型試點效應、打破信息壁壘、擴大服務范圍,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發掘一批體現地域特色的墾地合作典型案例,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
同時,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昇行動,加快培育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的種糧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推動土地規范化、標准化管理。在雙重政策推動下,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供銷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經營組織作用,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新技術、新模式集成推廣應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實現農戶增收、地方發展和墾地融合的『多贏』局面。(原載4月26日《黑龍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