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排列的菌棒像待檢閱的方陣,木耳在上面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宛如一片片小傘,種植戶在基地中穿梭,熟練地采摘著這些豐收的果實……近日,在雙鴨山農場蔬菜產業園大棚內,白背毛木耳迎來了采收季,首批產量達1000斤左右,產品上市即受到歡迎。
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傳統種植模式利潤空間收窄,農業亟需轉型突破。在此背景下,雙鴨山農場提出『根據資源找市場,圍繞市場需求開發資源』的發展思路,為產業昇級指明方向。農場立足自身氣候適宜、設施閑置等資源優勢,瞄准食用菌市場需求增長趨勢,將特色種植確定為新利潤增長點,引進35000袋白背毛木耳菌包,開啟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新探索。
農場構建專業化、精細化運營體系,以『科技賦能、提質增效』為核心目標,全面推進毛木耳特色種植項目標准化、規范化建設。針對食用菌生長特性對栽培技術的嚴苛要求,秉持『科學種植、精准管理』理念,專門赴國家級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到山東魚臺鼎泰、仰海及曹縣培優等頭部專業合作社開展實地考察、深度調研,圍繞設施建設、智能灌溉、綠色防控、環境調控等現代農業關鍵技術環節,系統學習先進經驗與創新模式,並結合農場獨特的氣候資源稟賦,通過跨區域技術整合與本土化創新實踐,形成一套適配地域特色的種植技術標准,為打造高品質毛木耳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區域農業現代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橕。
首批投放市場的白背毛木耳,憑借肉質厚實、口感脆嫩、營養豐富的優勢,不僅吸引周邊餐飲企業批量采購鮮品,還成為研學采摘的熱門項目,采摘價達7元/斤。在銷售策略上,農場創新采用『線上+線下』雙輪驅動模式,拓寬產品銷路。項目發展過程中,農場積極發揮產業帶動效應,為周邊農戶提供就業崗位,采摘、分揀等崗位日薪達100元,有效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下一步,雙鴨山農場將深化訂單式銷售,精准對接市場需求,並對毛木耳進行分級加工,篩選優質小耳制成乾木耳,預計乾品售價可達40元/斤,通過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提昇產品附加值,構建『定制農業+農文旅+研學』三位一體產業布局,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康靈宇 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