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縣紮實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
每當椴樹開花時,漫山遍野的花朵吸引了大量黑蜂采蜜,產出的椴樹蜜品質上乘,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還形成了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良好模式。這是饒河縣通過實施土地復墾和植被恢復工程,在廢棄礦區荒地上栽滿椴樹,並結合作為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養蜂產業所帶來的喜人景象。
生態環境的改善也吸引了眾多野生動物回歸,野兔、野雞等身影常在礦山周邊出沒。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帶來的積極變化,不僅提昇了饒河縣的生態顏值,更為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了生態修復帶來的紅利。
饒河縣內部分礦山由於長期開采,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問題較為突出。近年來,饒河縣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通過一系列科學規劃與有效措施,致力於恢復礦山生態環境,改善區域生態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為了全面、系統地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縣自然資源部門首先對歷史遺留礦山進行了詳細的摸底調查。工作人員深入各個礦區,運用先進的地理信息技術和實地勘查相結合的方式,精確掌握了礦山的地理位置、開采范圍、破壞程度以及周邊生態環境狀況等信息,為後續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提供了堅實依據。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不同礦山的特點和問題,制定了『一礦一策』的個性化修復方案。方案遵循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宜耕則耕的原則,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物措施和生態恢復等多種手段,力求實現礦山生態系統的全面恢復和可持續發展。
對於一些地勢較為平坦、土壤條件相對較好的礦山,規劃通過土地復墾,種植適宜的農作物或經濟林,實現土地的再利用;對於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礦山,則優先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隱患後再進行生態修復;而對於一些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區域,注重采用自然恢復與人工輔助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植被自然生長,恢復生態平衡。
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的協同合作。縣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立了專門的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並邀請專家團隊為修復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和智力支持,有效提高了修復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3790萬元,整合縣級財政資金2500萬元,引入社會資本2500萬元,為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保障。作為示范項目工程監管單位多方協調,圓滿完成省政府任務指標,並通過財政部和市自然資源局審核,為我省2025年度生態修復申報工作奠定了基礎。
經過努力,饒河縣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成效初顯,截至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栽植樹木71375株,攀爬植物37942株,曾經滿目瘡痍的礦山通過危岩清理、平地整形、坑塘回填、挖方和填方等工程逐漸披上了綠裝,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質量逐步提昇,一些礦山周邊的生態系統開始恢復生機。項目竣工後,將完成治理總面積202.28公頃,其中林地93.55公頃,草地35.06公頃,耕地面積36.5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85公頃,特殊用地16.26公頃。
為了鞏固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成果,饒河縣建立了一系列長效機制,鞏固生態修復成果。加強了對修復後礦山的監管力度,制定了嚴格的巡查制度,定期對修復區域進行巡查,及時發現和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同時,建立了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修復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為後續的生態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饒河縣還注重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行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如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在饒河已徐徐展開。未來,饒河縣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加大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力度,不斷探索創新生態保護和修復模式,努力將饒河縣打造成為北方生態保護屏障的示范區域,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