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縣『生態總長制』助生態治理提質增效
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
淡淡的雲霧繚繞,山峰層巒疊嶂,江水碧綠如翠……初秋時節,站在大頂子山的瞭望臺遠眺,連綿的青山與清澈的江水互映生輝、相得益彰,美輪美奐、讓人陶醉,這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生態總長制』為饒河這個邊陲小城描繪出的美麗和諧畫卷。
饒河縣坐落在龍江東北部的烏蘇裡江畔,版圖如一枚綠寶石鑲嵌在邊疆大地——487萬畝耕地孕育著黑土的芬芳,56%的縣域面積被森林、濕地、河流覆蓋,這裡既是東北虎豹的生態屏障,也是烏蘇裡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昔日,這片生態寶庫的治理曾面臨著『九龍治水』的困境:林長制管林木卻管不了林下濕地,河湖長制護河道卻難及沿岸耕地,田長制盯農田卻顧不上周邊林地,多套體系並行導致的『治理空白』時有發生。
破局始於2022年『生態總長制』的創新推行。這場改革並非簡單的名稱更替,而是一場觸及治理內核的重構:在職能整合上,將原分屬3個部門的生態管理職能劃歸指揮中心統籌,設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總長的『雙總』機制,處級領導任副總長,下轄鄉鎮級總長18名、村級總長79名、生態網格員436名,較改革前的三級河長、林長總數縮減70%,徹底終結了『一個山頭多個牌、一條河流多人管』的亂象。
數字賦能是關鍵抓手。指揮中心聯合省聯通公司搭建的『互聯網+智慧生態總長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像一根無形的線,將全縣的生態數據串成了『智慧網』。平臺數據庫裡,存儲著森林資源檔案、水文監測數據,還實時更新著網格員的巡護軌跡、100餘臺智能設備的監測數據。
制度創新則兜底保障。《饒河縣實施生態總長制工作方案》,明確了縣級副總長和鄉鎮包保領導職責對應關系,細化了『總長制』與『三長制』職責協作劃分;《饒河縣『生態總長制』任務分工和履職規范》,對三級總長、三級總長辦、網格員、『三長制』工作部門職責和履職的重點、時間、標准等做出了明確要求;《饒河縣『生態總長制』網格化管理考核獎懲辦法》,針對鄉村兩級總長,日常巡護頻次、問題處置及時性等指標被納入平時考核范疇。壓實管護責任,持續構建責任清晰、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管理保護體系。
如今,改革成效已深度融入這片土地的肌理。指揮中心依托平臺處理的2.4萬條問題信息中,98%實現『當日受理、3日內處置』,解決了像大佳河濕地違建拆除、烏蘇裡江沿岸垃圾清理等200餘個長期遺留的生態難題。
生態好了,經濟的『綠色引擎』也隨之啟動:2024年,依托原生態濕地景觀打造的『饒河邊境生態游』接待游客109.8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達8.6億元;電商平臺上,貼著『生態認證』標簽的山野菜、蜂蜜等產品銷售額突破13.5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