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馬淑芬
在波瀾壯闊的東北抗日戰爭中,有一段可歌可泣、傳奇般的『十二烈士山』英雄壯舉:88年前,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轉移,16名年輕的戰士用血肉之軀築起鋼鐵長城,在寶清縣小孤山上與裝備精良、數十倍於己的日偽軍展開了一場力量懸殊、慷慨悲壯的殊死搏斗。戰斗中,連長李海峰等12名烈士壯烈犧牲,成功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
青山有幸埋忠骨。為了銘記十二烈士的英勇和忠義,小孤山更名為『十二烈士山』,成為白山黑水間不屈精神的永恆象征。2015年,國家公布抗日英烈和群體名錄,『抗聯十二烈士』位列英雄群體第一位。
『十二烈士山』山高不足百米,山上樹木郁郁蔥蔥,山下小百石河水淙淙流過,秋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山巒河谷,一片靜謐平和。山腳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識碑碑體沈穩厚重,『十二烈士山』五個鮮紅大字醒目突出,像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在陽光下格外耀眼。
寶清縣博物館館長李筠輕輕地撫摸著『十二烈士山』紀念碑,向記者講述了那場動人心魄的慘烈戰斗。
1938年春,為粉碎日偽軍圍剿,東北抗聯二路軍總指揮部決定西征。3月16日,五軍三師師長李文彬命令八團在19日前撤回寶清縣尖山子附近警戒的各連隊,向藍棒山北麓李炮營集中。一連長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接到命令後,於3月18日拂曉撤出警戒,讓副連長率連隊先行趕往集結地,他們則帶領13名戰士在頭道卡子等待與總指揮部交通副官張鳳春會合。兩小時後,張鳳春趕到,告知他們富錦、寶清的敵人正在山邊搜查,隨時可能來犯。了解情況後,李海峰正和同志們討論下一步行動,哨兵王發跑來報告說:『敵人已經摸上來了。』李海峰立即命令道:『不要熄燈,馬上撤離!』隨即迅速整理行裝帶隊出發。在撤往李炮營的過程中,小分隊突然發現,有兩股日偽騎兵如獵狗般嗅著他們留下的腳印追了上來。
怎麼辦?如果繼續按原方向行進,勢必會暴露大部隊集結地,將對我軍主力部隊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為了給大部隊轉移爭取時間,李海峰當機立斷改變行進方向引開敵人,帶領小分隊頂風冒雪沿山坡谷地向南艱難跋涉了兩個多小時,行進了10多裡,將300多名偽興安軍騎兵和100多名日軍騎兵引到了小孤山附近。這時,日偽軍瘋狂地猛撲過來。危急時刻,連長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副官張鳳春帶領小分隊在槍林彈雨中迅速登頂佔領了小孤山。
一連是有名的『神槍手隊』,連長李海峰的槍法更是出神入化,被譽為『射手之王』。抗聯勇士們以悍不畏死的勇氣在小孤山上與敵人展開了生死決戰。戰斗持續到傍晚時分,擊退了400多名日偽軍的多次瘋狂攻擊,戰況極其慘烈。激戰中,12名抗聯英雄壯烈犧牲,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增援部隊趕到後,救出了4名突圍的抗聯戰士。日偽軍用雪橇拉著死屍和傷兵狼狽逃竄。此次戰斗歷時8個多小時,斃敵100多人,打死敵人軍馬90多匹。
天亮後,抗聯戰士們登上小孤山戰場,掩埋了12名烈士(連長李海峰,指導員班路遺,排長朱雨亭,戰士魏希林、陳鳳山、李芳鄰、夏魁武、王仁志、張全富、楊德纔、王發、李纔)的遺體。
戰後,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賦詩緬懷十二烈士:
蘭棒山頂雲霧垂,寶石河邊雪花飛。寇賊凶焰猶未盡,十二壯士陷重圍。神槍縱橫掃射處,倭奴蒙狗血肉堆。竟日鏖戰驚天地,膽壯氣豪動鬼神。不惜捐軀為革命,但願失土早歸回。他年民族全解放,指點沙場吊忠魂。在寶清縣博物館的抗聯展廳的十二烈士山展區,多媒體大屏上模擬演繹著十二烈士山戰斗場景,一邊的展櫃裡整齊地擺放著烈士遺物。『在對十二烈士山挖掘和清理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量破碎的人體骸骨和彈殼、彈頭、迫擊炮彈片等戰場遺物94件。這些遺物廣泛分布在整座小山上,說明戰況極其慘烈。當時日偽軍人數眾多,而且使用了迫擊炮等重武器,抗聯勇士們在人員、裝備處於極度劣勢的情況下,與日偽軍英勇搏殺,為大部隊安全轉移爭取了時間。』李筠說。
銘記抗戰歷史,致敬抗聯英烈。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寶清縣委、寶清縣人民政府,三次在小孤山上建立紀念碑,將原來的木板紀念碑換成花崗岩石碑。2023年,寶清縣博物館抗聯展廳正式落成,每年接待參觀數五六萬人次,今年5至7月接待學生等參觀人數逾3.5萬人次;『十二烈士山』也已成為寶清縣國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數萬人次前往祭奠英烈,接受國防和愛國主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