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建平
由原黑龍江省委書記李劍白同志題寫書名的《饒河抗日風雲》,記載了崔鏞健在饒河抗擊日寇的事跡。
在來到中國之前的1920年,還在朝鮮宣川中學讀書的崔鏞健(崔石泉),不甘心做亡國奴,積極參加了國內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各種聲討大會。有一次,崔鏞健在和同學宣傳反日獨立思想講演時,被日本警憲逮捕入獄。1922年9月,年僅22歲的崔鏞健剛出獄,同20多名患難戰友一起從仁川乘船,奔赴中國尋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崔鏞健一到上海就進入了南華學校學習。他如飢似渴地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這時的崔鏞健逐步懂得了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驅除日寇只有政黨領導的人民武裝纔能實現。為了學到軍事本領,他又到雲南陸軍講武堂17期步兵科學習軍事技術。畢業後,先後擔任了廣州黃埔軍官學校軍事教官,第五期第六區隊隊長等職。1926年,崔鏞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和同學們參加了北伐戰爭,並肩戰斗,英勇殺敵。轉年12月,在擔任黃埔軍校特務營第二連連長時,還積極率領同學們參加了廣州武裝起義。短短的6年裡,崔鏞健經過學習和戰斗洗禮,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工作能力。
1928年3月,崔鏞健受黨組織的派遣,路經上海到東北松花江和烏蘇裡江沿岸組建黨的組織,進行革命活動。崔鏞健在哈爾濱市與中共北滿省委接上關系後,地方黨組織派他到通河縣西北河朝鮮農民中進行革命活動。他化名金治剛,以教員身份深入到農民中耐心細致宣傳抗日,在當地人民群眾積極配合下,第一個組建起中共通河黨支部和『松花江青年同盟』等組織,同時還選拔一批青年骨乾進行軍事訓練,積極籌備組建一支反日武裝隊伍。
在敵強我弱情況下,崔鏞健組織的通河暴動失敗了,他改名崔石泉轉移到寶清、饒河等地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932年,他在寶清小城子溝裡秘密創辦了軍政講習所。同年10月,他在饒河活動時,中共饒河中心縣委決定由他和5名共產黨員組成特務隊,專門負責籌集槍支,創建游擊隊。經過幾個月的工作,特務隊由6人發展到40人。第二年春天,崔石泉在李學福等人協助下,又在三義屯小學舉辦了軍政訓練班,李學福任班長,崔石泉任主任,金鐸和楊寬鎮負責教學工作。訓練後,大部分學員參加了游擊隊。4月初,饒河工農義勇軍正式成立,崔石泉任隊長。6月,饒河工農義勇軍改編為東北國民救國第一旅特務營,崔石泉任參謀長。
1933年12月27日,救國軍攻打虎林失敗後,特務營又改為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崔石泉先後擔任政治部主任、參謀長。在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游擊大隊在大隊長張文偕、參謀長崔石泉、軍需長李學福領導下,隊伍活躍在饒河、虎林一帶。他們充分利用山區有利優勢,采取靈活的游擊戰術,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克服重重困難,粉碎了敵人一次次圍剿和大『討伐』,隊伍逐步發展到200多人。有一次,崔石泉帶領50多名游擊隊員,夜襲了大別拉炕,擊潰了李喜山走狗並繳獲了10支步槍和20匹馬。
1935年9月18日,饒河反日游擊大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崔石泉任參謀長。9月26日,四團在新興洞(饒河農場十隊正東2公裡)與日軍高木等60多名日軍相遇,戰斗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擊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擊斃了高木等30多人。正在敵人潰散時,300多名偽軍從後面包抄過來。四團前後遇敵,處境十分危險。李學福、崔石泉指揮部隊突圍,戰斗中,政委李斗文、副團長朴振宇等同志光榮犧牲。
1936年3月25日,根據中共吉東特委指示,四團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國第四軍第二師,崔石泉任師參謀長。二師共有500多人,崔石泉率一部分戰士到同江、富錦開闢新游擊區。他積極組織策動了二龍山偽軍嘩變,有20多名偽軍攜帶40多支槍支投奔到二師。6月份,崔石泉還率150名戰士,在開往同江頭道林子途中,與360多名偽軍發生遭遇戰。經過一天的激烈戰斗,我軍擊斃日偽軍50多人。新游擊區的開闢,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從而激發起游擊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日斗爭熱情,青年踴躍參加抗聯隊伍,人民群眾主動給抗聯隊伍送糧、捐衣物。
1936年10月,四軍二師根據《八一宣言》和《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精神,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崔石泉任參謀長。
1937年3月6日,軍長陳榮久在饒河天津班戰斗中英勇犧牲,抗聯第七軍黨委決定崔石泉代理軍長。為了加強軍隊力量,崔石泉積極聯合饒河各抗日山林隊加入抗日隊伍,第七軍人數增加到800多人。
1938年初,日寇進行大掃蕩,極力破壞我抗日根據地。第七軍開始分散活動,崔石泉率領一部分隊伍避免與敵人正面衝突,積極開展游擊戰。7月,他組織領導了佛壽宮偽軍嘩變,收獲了2挺機槍、60多支步槍,充實了少年連武器裝備。9月28日,崔石泉和一師副師長姜克智率領軍部警衛連,在撓力河畔西豐嘴子(饒河農場十七隊西北3.5公裡)伏擊了日軍少將日野武雄巡視邊防的汽艇。由於這次情報及時准確,軍部部署嚴密細致,戰機抓得准,戰斗只用了幾十分鍾就結束了,當場擊斃日野武雄少將等30多名日軍,繳獲機槍1挺、步槍27支、子彈4000多發。
撓力河畔伏擊戰的重大勝利,沈重打擊了日冠的囂張氣焰。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長期開展游擊活動,第七軍一部分部隊轉移到深山密營開荒種地,一部分部隊由崔石泉率領轉戰於花砬子、四合頂、老鷹溝、臭松頂子與敵人開展游擊戰。
1939年4月,第七軍黨委改選,崔石泉任特委書記。1940年1月,代理軍長景樂亭前往蘇聯,崔石泉第三次被任命為第七軍代理軍長。4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第二支隊,崔石泉調第二路軍總指揮部任總參謀長。
1940年冬,東北各地抗聯人員陸續進入蘇聯境內進行休整。為了便於統一領導,由周保中、張壽筏、崔石泉等6人組成黨組。1942年9月13日,崔石泉當選為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書記。同年冬,特別支部局進行改組,崔石泉當選為中共抗聯教導旅黨委書記。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抗聯教導旅接受任務隨蘇軍參戰反攻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4日,旅內朝鮮籍中共黨員和乾部除少數留下返回東北繼續工作外,其餘人員組成朝鮮工作團隨蘇軍返回朝鮮。旅黨委書記崔石泉負責向中共中央移交了東北黨組織關系,匯報了東北抗聯斗爭歷史後,隨同工作團返回朝鮮。
崔鏞健回到朝鮮,曾任國家保安局長、民主黨委員長、最高司令部副司令官、勞動黨中央委員會黨務委員和副委員長、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黨中央委員會書記局書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
歸國後的崔鏞健仍念念不忘哺育他成長和戰斗過的中國這塊土地,更忘不了為驅除日寇與中國戰友共同戰斗在饒河的十多個春秋。1963年,崔鏞健訪問中國期間,還向中國領導人詢問了東北的現狀,表示有機會一定要到戰斗過的松花江、烏蘇裡江沿岸的縣城走一走、看一看。1965年,崔鏞健再次訪問中國時向中國政府提出要在他戰斗過的饒河小南山建立一座中朝抗日紀念塔。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並撥款70萬元,責成黑龍江省辦好這件事。
1976年9月19日,中國人民的親密戰友,饒河抗日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主要創始人之一,朝鮮勞動黨和人民的主要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崔鏞健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7歲。
快一個世紀過去了,崔鏞健在饒河抗日的感人故事一直流傳下來。如今,饒河每一座山峰和密林中還可辨認出先烈們所踏過的足跡,饒河抗日游擊隊紀念碑上還依然展現著先烈們威武不屈、英勇拼殺的風貌。
(據饒河縣相關歷史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