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 見習記者 張夢雪
林地如綠毯鋪展、耕地似金浪翻滾、河流蜿蜒其間——這片承載著生態稟賦的土地,正奏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樂章。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錨定方向、擘畫藍圖。寶山區以生態總長制為統領,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四個重大轉變』『五個重大關系』融入實踐當中,統籌推進區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
讓每寸生態資源都有守護者
『生態是「根」與「魂」,生態總長制的核心職責,就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為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把舵定向。』這是寶山區領導乾部的共識。
生態總長制度推行以來,寶山將區轄16776公頃林地、45.12萬畝耕地和七星河、扁石河等縱橫水系納入『一盤棋』管理,確保每片林地、每塊耕地、每條河流都有『守護者』。
作為『總調度員』,生態總長制牽頭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讓『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發展』成為全區共識。
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鏡,較真碰硬整改突出問題,確保生態紅線『不越雷池』;更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讓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民生福祉。
以系統思維解生態治理之難
『生態治理不是「頭痛醫頭」,而是要在「五個重大關系」中找平衡、求突破。』這是寶山區生態總長制工作的核心思路。
面對保護與發展的考題,寶山區精准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精神,讓『高水平保護支橕高質量發展』在寶山落地生根。
在黑土地保護與糧食安全中找平衡。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工程,完成7900畝免耕作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還田率60%,既穩住46.1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盤』,又讓黑土地實現『用養結合』。潤晉肉牛養殖項目100%配套糞污處理設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4.5%,正是在綠色轉型中提質的生動注腳。
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中求協同。堅持『給大自然休養生息空間』,一方面推行禁牧休牧、禁漁休漁,讓河流水域自然『療愈』;另一方面以『黨建+生態』模式聯動企業、社區共建『綠色聯盟』。
近年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新增林地面積53公頃;春季栽植苗木25000餘株,森林覆蓋率穩定在32%以上,實現『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科學平衡。
在『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中探路徑。錨定低碳發展方向,推動秸稈還田、糞污資源化等『降碳』舉措落地,近年來林下經濟產值達3000餘萬元,以『小切口』撬動『大轉型』,為區域綠色發展蓄能。
聚合力繪就美麗寶山新藍圖
當前正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生態總長機制必須著眼長遠、下好先手棋。
在污染防治攻堅上,制定幸福河湖建設方案,擴大農藥包裝回收范圍至所有行政村,昇級秸稈禁燒『人防+技防』管控體系,讓『天藍、水清、土淨』成為寶山的『標配』。
在生態系統質量提昇上,錨定『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目標,加快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完善『林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林長+企業林長』等協同機制,讓林草濕地資源成為『永遠的生態寶庫』。
在綠色低碳轉型上,推動林下經濟『接二連三』,依托現有的林下資源,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優化林下種植、養殖結構,延伸林下經濟產業鏈,發展森林旅游、綠色食品加工,讓綠色成為寶山發展最鮮明的標識。
錨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寶山區將持續以生態總長制為堅實抓手,在黑土地保護、生態修復、綠色轉型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相信,隨著各項機制的不斷完善、各類舉措的深入落地,這片兼具生態稟賦與發展活力的土地,必將在『保護—發展—惠民』的良性循環中煥發更蓬勃的生機,讓『天藍、水清、土淨』的生態底色愈發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