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東區讓裸露山體逐步轉變為生態綠地
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
種植樟子松113763株、地錦4103株,撒播草籽77.4681公頃,擋牆砌築1000立方米,已治理面積128公頃,昔日的裸露山體正逐步轉變為綠意盎然的生態綠地。
在修復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態+產業』路徑,一部分圖斑場地按設計修復為建設用地,落項建設光伏發電、養殖基地等項目;一部分圖斑場地按設計修復為耕地,已種植大量農作物,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近年來,嶺東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紮實推進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工程,通過綜合治理、多元監管,讓昔日滿目痤瘡的礦山重披綠裝,為區域經濟轉型和生態振興注入新動力。
嶺東區承擔著83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自2023年全面啟動礦山生態修復工程以來,區礦山修復工作專班和自然資源、法院、森工等部門以及長勝鄉共計開展礦山專項整治會議、大小型會議等百餘次,逐個問題圖斑研究商討解決辦法。
通過到問題圖斑現場收集佐證材料核查相關手續,對現佔用圖斑使用人講解法律法規政策及當前全國廢棄礦山整治生態修復形式,張貼區政府公告、約談廢棄礦原法人及電話溝通等方式,在施工初期合理合法解決41個問題圖斑,解決率達到了89.13%,目前已有76個圖斑進場施工,施工進場率達91%,開工項目區面積169公頃。
為確保修復成效可持續,嶺東區建立了『政府主導、企業後期管護和監測工程、群眾監督』的管護機制,並運用無人機遙感、人工等技術進行動態監測。
目前嶺東區礦山修復項目圖斑已進入收尾階段,計劃在年前完成剩餘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後,將同步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數據信息化管理,為全省生態修復提供『嶺東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