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科技示范園區創新走出無污染農作物生產新路徑
本報首席記者 楊軍 記者 王博 攝影報道
築牢糧食安全底線、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是當前農業領域的重要著力點。如何實現『保豐收』與『護生態』的雙向統一——既確保糧食穩產優產,又維護農田生態平衡,成為鄉村生態振興的鮮明導向。
如今,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友誼現代農業嘉年華科技示范園區正以一場靜悄悄的綠色革命,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生態化發展新路徑,成為友誼縣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腳。
這裡以生態農業理念為核心,將高分辨率遙感測繪、GPS高精度定位等前沿技術與傳統農耕智慧深度融合,不僅實現了糧食增產與資源節約的雙贏,更構建起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農田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無污染農作物生產開闢了全新路徑。
走進園區,首先感受到的是對『生態優先』理念的深度踐行。傳統農業中,『大水大肥』的粗放式管理雖能短期提昇產量,卻伴隨著土壤退化、水資源浪費等一系列生態問題。而在這裡,從規劃之初便跳出這一邏輯,將『從源頭減少資源浪費』作為核心目標,通過構建『監測-調控-優化』的閉環體系,讓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能發揮最大效能。
在農業生產中,土地利用率是影響產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傳統水稻種植中,田間渠道和池埂往往佔據一定面積,導致實際種植面積與地塊總面積存在差距。園區通過『渠道硬化+池埂優化』的組合措施,將這一差距壓縮到了極致,讓有限的土地綻放出更大的生產潛能。
渠道硬化工程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農田生態的深刻考量。傳統土渠易因水流衝刷造成水土流失,且雜草叢生會消耗大量水分和養分。園區采用混凝土預制板對灌溉渠道進行硬化處理,不僅減少了輸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數從0.7提昇至0.95,還避免了雜草生長帶來的資源爭奪。
更重要的是,硬化渠道的邊坡設計經過精准計算,在保障通水能力的同時,最大限度縮小了佔地面積,與傳統土渠相比,單條渠道的佔地寬度減少了20%,卻實現了輸水效率提昇40%的效果。
池埂優化則是提昇土地利用率的『點睛之筆』。傳統水稻田的池埂寬度通常在50-80厘米,主要用於分隔地塊和農民行走,但這部分土地無法種植作物,造成了資源閑置。園區將池埂寬度縮減至30厘米,並采用混凝土澆築加固,既保證了機械通行需求,又減少了無效佔地。
同時,技術人員對地塊布局進行重新規劃,采用『大格田』設計,將過去零散的小地塊整合為連片的標准化種植區,進一步減少了池埂的總長度。數據顯示,通過這兩項措施,園區水稻實插面積佔比從原來的95%躍昇至99%,以萬畝稻田計算,這意味著新增了400畝的有效種植面積,每年可多產稻谷約36萬公斤。
在追求產量的同時,園區始終堅守生態底線,通過綠色農機與生態技術的協同應用,實現了糧食增產與農田生態保護的『雙向奔赴』。
無人駕駛插秧機的應用,成為園區綠色生產的『標志性動作』。與傳統人工插秧相比,無人駕駛插秧機通過GPS導航系統實現了厘米級定位,插秧行距、株距誤差不超過2厘米,保證了秧苗分布的均勻性,為後期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機械插秧的深度統一控制在2-3厘米,避免了人工插秧深淺不一導致的秧苗成活率差異,使畝均秧苗成活率提昇至98%以上。同時,無人駕駛設備可按照預設路線自動作業,減少了農機手操作失誤造成的重復作業,能耗較傳統農機降低15%,碳排放相應減少。
化控促早熟技術的應用,則為農田生態可持續注入了科技力量。東北地區水稻生長周期受氣候影響較大,若遭遇早霜,可能導致減產甚至絕收。選出適合當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通過精准噴施,可調控水稻的生長節奏,在分?期促進有效分?,在灌漿期加速養分積累,使水稻成熟期提前5-7天,有效避開了早霜風險。更關鍵的是,這種調節劑為生物源制劑,降解速度快,無殘留,不會對土壤和水體造成污染。
友誼現代農業嘉年華科技示范園區用實踐證明:現代農業並非『產量與生態不可兼得』的選擇題,而是可以通過科技賦能與理念革新,走出一條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也是糧食生產的生態底色。而今,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著科技與生態的和諧共生,每一株稻穗都承載著綠色農業的美好願景——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技術的融入,這片黑土地必將綻放出更耀眼的生態光芒,為加快農業綠色轉型提供出寶貴成熟的『友誼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