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席記者 楊軍 記者 李思嬈)自2023年起,市委市政府把開展墾地合作作為一項重要的農業工作來抓,與農墾系統共商共建共享,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很多可復制推廣的寶貴經驗和做法,糧食生產效益和效率大幅提昇。全市墾地合作較周邊常規種植畝均增產10%-15%,佔市屬耕地面積比重達到五分之一,參與農戶增加了7倍多。
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堅持先行試點示范,以點帶面逐步推進,通過建設墾地合作示范區,實施『百千萬』示范工程,累計建成『百畝攻關田』20個、『千畝示范方』25個、『萬畝創建片』4個,打造了一批墾地合作典型樣板和標杆,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三年來,全市墾地合作面積由10萬畝擴大到122.2萬畝,增加了11倍;參與墾地合作的農戶從853戶增加到6245戶,佔全市農戶總數比重達到5.2%。其中集賢縣在福利鎮至七星山沿線集中建設了墾地合作示范帶,在福利鎮東發村、金星村建設了千畝『玉米高產栽培示范區』,對墾地合作技術展示和應用推廣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寶清縣創建了100個墾地合作『大托管』示范基地及22個整村推進試點,打造了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高產攻關典型樣板;饒河縣以1200畝墾農40大豆示范區為載體,打造了小佳河鎮永豐村『縣級高標准種植全程托管示范方』,吸引周邊近4萬畝耕地全程托管。
模式機制不斷創新。探索建立並推廣了『全程式托管』以及單環節或多環節『保姆式托管』等多元化墾地合作模式。2025年,全市『全程式托管』面積39.01萬畝,單環節和多環節托管面積16.57萬畝,技術服務面積66.61萬畝,實現整村推進35個。同時,在雙鴨山市政府與紅興隆分公司建立合作共建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了縣政府與縣域內農場、各農場管理區及連隊與周邊鄉鎮及村屯等分層級墾地合作機制,推行了『1+N+1』(農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區)多元化聯結機制,並建立了墾地雙方黨政主要領導定期會商、耕地經營主體與農場服務對接等保障機制,有效確保了墾地合作紮實推進。
合作效益不斷提昇。通過墾地合作,取得了土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戶增收、成本減少『三增一減』的良好成效。墾地雙方實現了區域先進農機設備共享和優化利用,全市綜合機械化率達99%以上。充分發揮種業聯盟聚合效應,不斷擴大墾農34、黑農531、墾農31、高產高質粳稻等13個品系優良品種選用范圍,並將北大荒高產種植技術平移復制到合作地塊,形成以農業標准化和農機作業標准化技術規程為主的生產科技體系,有力促進了地方現代農業發展。2024年,墾地合作區域每畝節約成本60-80元,農機作業效率提昇30%,糧食機收減損率降低1.2%。其中玉米、水稻、大豆分別每畝增收155元、78元、161元。在促進糧食作物單產水平上,發揮出了『1+1>2』的效應。與此同時,墾地合作也為農墾農機運力、技術團隊等資源開闢了市場化變現渠道,也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